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住宅变奏曲

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乡村是祖母一辈子的阵地和舞台。 五六岁的时候,每逢下雨天,祖母会在屋子里帮着父母拿盆或拿罐接屋上漏下来的雨水。八九岁时,祖母开始漫山遍野地采集茅草,用来修葺茅屋。虽

乡村是祖母一辈子的阵地和舞台。

五六岁的时候,每逢下雨天,祖母会在屋子里帮着父母拿盆或拿罐接屋上漏下来的雨水。八九岁时,祖母开始漫山遍野地采集茅草,用来修葺茅屋。虽然四季辛劳,祖母童年的茅屋依然是夏漏雨、冬灌风。

18岁时,祖母嫁给了祖父,也嫁进了祖父家的“豪宅”。说是豪宅,不过是一套坐北朝南布局紧凑的五间土墙泥瓦屋:三间主房,两间配房,还有一间带烟囱的厨房。院子里长满花草,还有一个青葱鲜活的菜园。

祖母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那是一个落后贫穷、战火纷飞的年代。尤其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食不果腹,寝不安宁。因此,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能让人心满意足。据祖母说,那时绝大多数人的住所是一间茅屋,屋顶是茅草,墙壁是泥土,她嫁给祖父,住上那样的房子,她很幸福。

父亲出生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祖母和祖父开始在山脚下挖窑烧砖建房子。于是,他们白天上山砍柴担土,晚上做坯烧砖。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一个冬天,祖父母就烧好了建造新房的红砖。

在农村,盖新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是一件大事,各方面都要考虑周全。一所好的房子,不仅要住得舒心,还有利于一个家庭的“长治久安”,可是“盖所新房脱层皮”的大工程。为了盖房,祖父母每天都是三更眠五更起,挑起扁担进山,把砖块一一挑到老宅,然后请人打基垒墙。在祖父母的坚持下,经过整整一个春天的努力,他们终于住上了红砖黛瓦的新房子。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祖父母的头脑中涌满了“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劳动致富”等新词潮语。他们抛开顾虑,丢掉包袱,在家乡率先大胆走进个体工商户的行业,也率先跨入改革开放后“万元户”的队列。更可喜的是,他们拆掉了红砖黛瓦的老房子,重新建成了宽敞明亮的小平楼,还为家里购买了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

本世纪初,父亲调到城里工作,我们家在城里的繁华地段买了一套三居室。装修以恬淡的中式田园风格为主,地板为木质地板,上铺暖色地毯,墙纸是精心绘制的碎花、花卉的图案,走进去,立刻给人一种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

搬进新房那天,父亲打算把祖父母接过来一起住,让老人家享受一下新时代的都市美好生活。但无论怎样劝说,祖父母都坚决不在城里常住,他们说“更喜爱乡村的生活”。无奈之下,父母也只好遵从他们的心愿。

前不久,我回了趟老家,惊奇地发现,现在的农村真是“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才几年的光景,乡村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宽阔了、环境整洁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别墅村办企业、敬老院、文化广场、旅游度假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看着乡村的巨大变化,我毅然做出一个决定:等我大学毕业了,一定要回到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让美丽、和谐揉进每个村民的心窝。

乡村是祖母一辈子的阵地和舞台。五六岁的时候,每逢下雨天,祖母会在屋子里帮着父母拿盆或拿罐接屋上漏下来的雨水。八九岁时,祖母开始漫山遍野地采集茅草,用来修葺茅屋。虽然四季辛劳,祖母童年的茅屋依然是夏漏雨、冬灌风。18岁时,祖母嫁给了祖父,也嫁进了祖父家的“豪宅”。说是豪宅,不过是一套坐北朝南布局紧凑的五间土墙泥瓦屋:三间主房,两间配房,还有一间带烟囱的厨房。院子里长满花草,还有一个青葱鲜活的菜园。祖母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那是一个落后贫穷、战火纷飞的年代。尤其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食不果腹,寝不安宁。因此,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能让人心满意足。据祖母说,那时绝大多数人的住所是一间茅屋,屋顶是茅草,墙壁是泥土,她嫁给祖父,住上那样的房子,她很幸福。父亲出生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祖母和祖父开始在山脚下挖窑烧砖建房子。于是,他们白天上山砍柴担土,晚上做坯烧砖。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一个冬天,祖父母就烧好了建造新房的红砖。在农村,盖新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是一件大事,各方面都要考虑周全。一所好的房子,不仅要住得舒心,还有利于一个家庭的“长治久安”,可是“盖所新房脱层皮”的大工程。为了盖房,祖父母每天都是三更眠五更起,挑起扁担进山,把砖块一一挑到老宅,然后请人打基垒墙。在祖父母的坚持下,经过整整一个春天的努力,他们终于住上了红砖黛瓦的新房子。进入上世纪80年代,祖父母的头脑中涌满了“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劳动致富”等新词潮语。他们抛开顾虑,丢掉包袱,在家乡率先大胆走进个体工商户的行业,也率先跨入改革开放后“万元户”的队列。更可喜的是,他们拆掉了红砖黛瓦的老房子,重新建成了宽敞明亮的小平楼,还为家里购买了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本世纪初,父亲调到城里工作,我们家在城里的繁华地段买了一套三居室。装修以恬淡的中式田园风格为主,地板为木质地板,上铺暖色地毯,墙纸是精心绘制的碎花、花卉的图案,走进去,立刻给人一种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搬进新房那天,父亲打算把祖父母接过来一起住,让老人家享受一下新时代的都市美好生活。但无论怎样劝说,祖父母都坚决不在城里常住,他们说“更喜爱乡村的生活”。无奈之下,父母也只好遵从他们的心愿。前不久,我回了趟老家,惊奇地发现,现在的农村真是“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才几年的光景,乡村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宽阔了、环境整洁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别墅村办企业、敬老院、文化广场、旅游度假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看着乡村的巨大变化,我毅然做出一个决定:等我大学毕业了,一定要回到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让美丽、和谐揉进每个村民的心窝。

文章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网址: http://www.zgzzsszz.cn/qikandaodu/2021/0125/837.html



上一篇:诗圣杜甫的『住宅』
下一篇:街口子

中国住宅设施投稿 | 中国住宅设施编辑部| 中国住宅设施版面费 | 中国住宅设施论文发表 | 中国住宅设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住宅设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