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住宅设计探析

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 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 11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无疑,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预计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 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 11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无疑,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预计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 400多万人[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足以说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将深刻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然而未富先老的社会现状使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令人堪忧,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是“终身制”,即只要儿女需要,父母便应一直为儿女负责。因此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老年人将大半辈子的财力和精力全投入到子女身上,导致很多老年人都过着拮据的生活,居住质量不容乐观。考虑到这些社会现状,提高老年人居住质量,为中国老年人打造属于他们的居住环境迫在眉睫。

1 符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在国际上主要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照顾(养老)3种养老方式,而在我国则主要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2]。其中,居家养老模式无疑是最主要、最易被接受且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这主要还是受我国传统观念、老年人心理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

1.1 传统观念使居家养老模式适用性更强 《孝经》有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古往今来,我国就是以孝道为重的国家,为父母养老是尽孝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正如《礼记》所言,“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可见,千年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古训,也将父母与子女的命运紧紧绑扎在了一起,更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时告诫着子女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要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观念的改变,地域观念逐渐淡化,但是,对于中国老人而言,能够过得“海棠花下戏儿孙”的美好晚年仍是人生一大幸事。而倘若被子女送到像老年公寓这样的社会养老机构,尽管设施条件较优越,但仍不免有“无处话悲凉”的孤独感,再加上儿女工作忙碌,无法经常探望老人,更会使老人愁苦抑郁,对老人的身心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1.2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使其更倾向于居家养老模式 日本的井上正在《老年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人在老年期有4个丧失:身心健康的丧失;经济上独立的丧失;与家庭、社会关系的丧失;生存目的的丧失[3]。可见,人的一生到了老年阶段,会因为这些丧失产生极大的心理变化。有的老人会变得更加固执,有的会更爱唠叨,有的会更加暴躁,而有的还会十分敏感抑郁。这种丧失所导致的失落感会让老年人急需从家人中得到肯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爱和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社会养老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照料较好,老人的生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是高级层次的爱与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却并未得到满足,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情绪,降低了心理健康水平。另外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吴振云教授的“集中养老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集中养老的心理健康明显低于居家养老组[4]。

1.3 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使居家养老模式更符合当今国情 社会养老即由非家庭成员或组织负责的养老方式,这需要社会,尤其是政府的力量,但是由于我国仍为发展中国家,且面临未富先老的现状,对老年人集中养老机构的建设仍较薄弱,再加上社会养老制度仍不完善,总体上较难保证大部分老年人采用社会养老的方式,更无法兼顾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子女经济压力较大,大部分年轻人并没有经济能力使父母入住高档老年公寓,而规模小的敬老院往往管理不规范,容易发生纠纷,也使得子女宁可选择居家养老,也不放心将老人送到敬老院。

虽然我国已经着手老年公寓的建设,且取得一些成就,如北京东方太阳城、上海绿地21城孝贤坊等,但是也只是在一线城市且收费较高,使得大部分老年人只能敬而远之,仍无法成为主流养老模式。

总之,居家养老模式是最符合我国国情和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养老模式,且子女理应肩负起供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居家养老模式并不意味着父母与子女一定要生活在一起,它的形式有多种,可以是老年独居家庭、老年夫妇家庭、老年核心家庭、老年联合家庭、老年主干家庭多种。无论何种都能使老年人享受到社会养老所不能给予的幸福感和存在感[5]。

文章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网址: http://www.zgzzsszz.cn/qikandaodu/2021/0510/1413.html



上一篇:无障碍设计在住宅建筑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论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设计的节能

中国住宅设施投稿 | 中国住宅设施编辑部| 中国住宅设施版面费 | 中国住宅设施论文发表 | 中国住宅设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住宅设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