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国防震减灾事业不断成长 防范化解灾害风险任

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新网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0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12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局表示,全国地震系统充分汲取灾难教训,防震减

中新网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0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12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局表示,全国地震系统充分汲取灾难教训,防震减灾事业不断成长,立足多震灾基本国情,防范化解灾害风险任重道远,未来要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2.5级

据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介绍,防震减灾事业不断成长,主要体现为防震减灾观念思路更加明确、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稳步增强、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驱动更加有力等方面。

其中,监测预警能力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东部区域达到2.0级。实现国内地震2分钟自动地震速报,地震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具备秒级地震预警服务能力,初步具备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能力。

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上,实施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取消不设防地区。活断层探测成果在银川、兰州、乌鲁木齐等80多个城市得到应用。统筹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支持全国2827万户贫困家庭改造危房。“十三五”期间,全国中强地震年均死亡人数环比减少93%,年均直接经济损失环比下降76%。

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上,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速报信息公众覆盖率超过95%,为高铁等行业用户和福建、四川等地公众提供地震预警服务,试点开展爆炸、矿震等震动监测服务,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1300余项重大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实现震后0.5小时内提供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结果,1.5小时内提供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初步信息和辅助决策建议。

全国58%国土处于7度及以上地震高危险区

中国防范化解灾害风险任重道远,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风险形势依然严峻、防震减灾基础仍需加强、灾害风险防控更加复杂等内容。

震灾风险形势方面,多震灾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全国58%的国土和54%的县城、60%的地级市、27个省会城市、近55%人口处于7度及以上地震高危险区。统计显示,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年平均发生20次左右5级以上地震、3.8次6级以上地震、0.7次7级以上地震,大约10年1次8级以上地震。中国大陆发生过6级、7级、8级以上地震的省市自治区分别有28个、17个和11个。

防震减灾基础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一是治理体系有待完善;二是灾害风险底数不清,“地下不清、地上不明”状况亟待改善;三是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不强,应急响应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务供给不够,与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需求差距较大;五是风险理念有待提高,重救灾、轻预防思想尚未根本转变,全社会防范大震巨灾意识不足。

灾害风险防控方面,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大量建设和城市群建设,进一步使空间组织更加紧凑、财富高度集中、人口更加聚集,各类系统多样复杂,工程、产业、金融等关联性日趋增强,使得地震灾害链条不断延长,脆弱性、衍生性、复杂性不断变强,防控与处置更加复杂。此外,中国大部分农村民居、部分城市老旧建筑和“城中村”建筑未达到设防标准,面临地震灾害风险越来越突出。

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表示,要始终牢固树立风险防范理念、始终完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持续增强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始终筑牢防震减灾人民防线,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树立风险防范理念方面,坚持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全球视野。全球视野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完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方面,建立涵盖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防震减灾社会科学领域的灾害风险分析系统论方法,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涵盖中央与地方、平时与战时、官方与民间、内部与涉外的协同管理机制。

增强抵御地震灾害能力方面,通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切实提升地震预测预警能力;评估全国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加快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陆海一体化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推进地震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推进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灾情获取、处理和发布能力;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不断增强公众忧患意识和全社会风险防范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网址: http://www.zgzzsszz.cn/zonghexinwen/2020/0907/541.html



上一篇:“小袁书记”的大事业——记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下一篇:农夫山泉今日上市 中国新首富诞生 这里的房子是

中国住宅设施投稿 | 中国住宅设施编辑部| 中国住宅设施版面费 | 中国住宅设施论文发表 | 中国住宅设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住宅设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