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莫让中国式社区成为精神孤岛(3)

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比较发达的国家里,我们能看到很多年轻人就为自己的一个小店铺倾注全部心血,让社区的每个人感到高兴,每天能看到熟人满足,这些年轻人就会感到

在比较发达的国家里,我们能看到很多年轻人就为自己的一个小店铺倾注全部心血,让社区的每个人感到高兴,每天能看到熟人满足,这些年轻人就会感到充足,感到幸福。北京小区里很少有名店,街面上也不多。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那是因为开店的人过于商业化,没有尊重社区文化,没有和社区融为一体。

中国大学生失业者比比皆是,按照他们的体力和智力,想在一个社区里开一个面包店,一个洗衣店,一个诊所,都非难事,不需要风险投资,甚至不需要父母资助,只要有热心,可以从一个个人服务开始,取得了居民的信任之后,再根据不同的需求扩大业务。这时候需要的唯一投资就是时间和忍耐,可是偏偏现在的中国青年就缺少这个,这是中国社区服务上不来的一个人员因素,那些宁愿失业也不愿意扎进社区的年轻人越多,社区服务就越差。

母亲经常告诉我她小时候的快乐,尽管旧时的中国很贫穷,但是庙会和传统节日会给孩子和大人们带来希望。人们之所以觉得幸福,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互相关心,彼此相连。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住宅是以单位或集体而建的,尽管没有了中国传统社会联络方式,却有单位上的联系,也算一种社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小区早已走出了单位的范畴,成了流动性商品。小区里既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也没有了集体和单位的联系。小区成了精神的孤岛,成了不动产商品的集结地。那里的居民没有横向的联络,也没有共建社区文化的动力。在我要结束这篇文章时,我也不知道如何才能重建中国社区,找回人们在居住地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但有一点我是敢于下结论的,那就是中国老百姓对幸福感的缺乏,绝对与小区里没有社区文化这个事实有关;中国城市交通堵塞,生活不便的现实,绝对与被围墙封闭了小区有关。居民间没有横向联络的住宅,却要用一个围墙围在一起,导致交通堵塞,导致社区服务受阻。

我们一直生活在围城中,用围城的脑袋去设计围城的都市,居住在围城的小区,还有密密的防盗门和防盗窗以及更密的心理防线。该是我们试着把小区变为社区的时候了

宋文洲日本软脑集团创始人,是第一个在日本创业上市中国企业家,被称为“在日本最知名的中国人”。2008年他起诉渣打银行,被誉为个人胜诉银行的里程碑。宋先生现活跃于中日管理、经济评论界,还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培训中心顾问。

为了凑足做晚饭的材料,我老婆驱车走了好几个超市。先在日资便利店里买了奶酪,再去附近的菜市买新鲜蔬菜,然后去高档超市买些放心的肉类,路途不近也不远,可停车还是费了些周折。

我们小区的大爷大妈,要做几站公交,才能买到合适的菜。我想,如果他们到了走不动的时候,应该会离开这里吧,或是住进敬老院,或是到更方便的小区。连买个菜都如此不便,那么他们生病了又如何是好呢?我能想象得到他们去医院的艰辛,更对那人山人海的医院挂号以及爱理不理的医务人员望而生畏。我们小区位于北京亮马桥使馆区,在这种被俗称“豪宅”的小区,生活起来仍是诸多不便。

和国外相比,在中国城市生活非常不舒服,即使是首善之区的首都,即使是在地价昂贵的市中心。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没有社区概念,各种服务也没有进入小区,即使有服务进入,也是些不规范的小贩游商,没有形成社会规模,没有现代化管理,甚至没有受到应有的行政管控,处于违章违规状态。

没有社区化的小区

按理说社区如此不便,应该为各种服务型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那为什么在中国就没人去做这些生意呢?我觉得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的所谓社区根本就不是社区,而只是小区,或者说是聚居地。

什么是社区?如果你去过上海附近的周庄,如果去过日本东京的浅草,你会体会到社区的意义。社区不只是集中建设的一片房子,也不是一群居民,而是一个社会,一个互相信任,互相交流,互相服务,和谐而又温馨的家园。

作为热门景点,周庄和浅草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平日里都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但是这并没有破坏他们的社区凝聚力。他们知道邻居是谁,更知道互相照应。小区里有寺庙,也有其他公共设施,大家齐心协力维护寺庙等公共设施,更注意保存那个社区固有的文化。共同庆祝各种节日,定期举行居民活动,是社区文化的一大特征。

可是中国城市有几个小区里有这样的文化因素呢?住了几年都不知道邻居是谁,没有人出来一起清扫街道,没有人主持社区文化互动,更没有各类节日庆典。所有的管理都推给物业,居民委员会也是虚有其名,没有人愿意去参加公益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网址: http://www.zgzzsszz.cn/qikandaodu/2020/1004/600.html



上一篇:“中国好房子”揭晓93个项目获得2013-2014年度
下一篇:中国住宅:集体价值的稀释与再造

中国住宅设施投稿 | 中国住宅设施编辑部| 中国住宅设施版面费 | 中国住宅设施论文发表 | 中国住宅设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住宅设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